文祥天廷建设工程

中文版

文祥天廷建设工程

ENGLISH

>
>
>
【人民日报】听!西政的英雄赞歌!

电  话: 0851-85989737
传  真: 0851-85989737
E-mail:
364545645@qq.com

 

电  话: 0851-85989737
传  真: 0851-85989737
E-mail:
364545645@qq.com

地  址:中国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金融街1号楼3108-3110号

            中国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C区16栋三单元2409号

新闻中心

人力资源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9 贵州文祥天廷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黔ICP备19001280号-1

联系我们

服务咨询热线 :0851-85989737

扫一扫访问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

核心业务

新闻中心

【人民日报】听!西政的英雄赞歌!

分类:
时政要闻
作者:
来源:
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
2020/10/27 12:41
浏览量
评论:
【摘要】: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参加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西南政法大学雷成贵、潘伯华、蒲元春、卢锦生、王图政、吕绍成6位志愿军老战士荣获该枚纪念章。

 

与此同时,10月25日,雷成贵、潘伯华、蒲元春三位老战士同西政师生在渝北校区共同唱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英雄赞歌》。曾经的热血少年,如今的耄耋老人。70年前,鸭绿江畔,他们从容奔赴远方;70年后,他们的守护已开出鲜花。翻开历史的篇章,一起回到70年前那场战役。

 

 

雷成贵:敬礼——为祖国留下最深的印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1950年10月,第一批志愿军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途。雷成贵当时20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0军58师172团步炮连刚参军的一名战士,见到雷成贵老人时,他正在和其他两位老战友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唱着这首歌,时间仿佛回到了70年前。

“我们抵达鸭绿江的时候,原先的桥啊路啊基本都被敌军的飞机炸毁了,但是时间紧迫,如果选择乘船的话,这么一大批人肯定是来不及的,所以我们只能搭浮桥,白天敌军的飞机经常从头顶飞过,我们只好在半夜展开行动。”雷成贵回忆道。

当时已是深秋,气温约摸5、6度,雷成贵和战士们只穿着单薄的军装和解放鞋,一脚踩进江中,整个人都被冻得直打颤。水浪一个接着一个涌过来,打在雷成贵和战士们身上。

雷成贵说:“我们把木船连在一起,然后在木船上铺上木板,与其说是木船,不如说就是几张木筏,用绳子把木筏绑在一块,也只能稍微固定一下,遇到敌军的飞机丢下几枚炸弹,木桥就被炸得东倒西歪,但是班长带头下水继续搭桥,我和其他的战士们也都毫不犹豫地跳下水绑绳子、钉木钉。”

终于,在所有人的努力下,木桥总算搭建完成。“我们就冲着跑向对面,当时已经不按照班、排为单位了,大家只是向前冲,等渡过了鸭绿江再去寻找自己的部队。敌军的探照灯打在草地上,能看得清地上的一根针。”雷成贵说道。接近凌晨时,第一批志愿军部队渡江完成,雷成贵累的躺在草地上,草尖上已经挂满了霜,在探照灯下闪着锃亮的光。

等过了江,部队暂时驻扎下来,粮食和衣服成了最大的问题。当时从山东出发时,雷成贵和战士们只带了几个包着大枣的包子,还没到鸭绿江的时候,随身的干粮只剩下几颗枣子,过了江,战士们便到处去挖野菜,有时候也混着麦糠一起吃。“有段时间情况还比较好,有机会吃上土豆,但是要行军,我们就把土豆揣在兜里,不过等再次拿出来的时候它已经硬的和石头一样了。”

彼时气温已经降到零下十几度,雷成贵身上依旧是入秋时的那一套军服和解放鞋,当时整个班里就一双毛皮鞋,大家轮着穿,20岁的雷成贵算是班里比较大的,很多时候都把鞋子让给其他年龄比较小的战友穿,一双鞋子破破烂烂支撑了整个冬天。南方的冬天还未到来,他的耳朵、双手、双脚就开始发痒、出现红斑,冻疮化脓到处都是,直到如今,手上的破痕依旧清晰可见。

比起环境的恶劣,最残酷的是战场上的炮火。在第五次战役中,雷成贵所在的连队在一处山沟里围剿敌军,敌人装备优势较大,火力猛,突击力强,机动也快,在连续吃了几次败仗之后,又比较小心谨慎。而志愿军行动主要在夜间,完全靠两条腿走路,雷成贵身为炮兵,完全是扛着大炮行军,当时使用的大炮都是从日军缴获的92式步兵炮,两个人扛着400多斤的装备,在山林间冲锋穿梭。

1951年5月23日,志愿军开始向北转移,准备与兄弟部队会合,不料被敌军乘机反扑,雷成贵和战友扛着步兵炮,冲在最前面,就在这时,一颗炮弹落在雷成贵身边不远处,“趴下!”队友一声大喊还未来得及说出口,冲在最前面的雷成贵已经倒在地上,他的右手手臂被弹片撕开一条大约20厘米的口子,当即血流不止,但他依旧咬紧了牙,继续和战友肩扛着大炮撤退,还没出山口,便已晕倒过去,醒来时,他已经躺在了部队医院,整个手臂包扎得严严实实,也正是这次受伤,导致他右手臂神经损伤,五根手指无法自由屈伸。

从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回来,一大批志愿军战士选择了读书,雷成贵也不例外,他从初中开始学起,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高中,后来又保送至西政法律系,成为西南政法大学1962届法律系的一名学生。当谈到为什么选择西政法律系时,他回答道:“武靠参军打仗保家乡卫祖国,文靠法律公正维系社会正义。”

大学毕业后,雷成贵在学校武装部任职,负责民兵训练,直到60岁退休。如今赋闲在家,老人每天便在西政老校区里散散步,时而听见战歌响起,仍会不由自主地伸出蜷缩的右手敬礼,眼睛里充满着异样的光彩,嘴里振振唱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潘伯华:激昂70载的军歌,摩挲半生的家国情

午后,阳光漫过窗棂。

88岁的潘伯华原本坐在客厅的电视机前,但当屏幕里闪过一群穿军装的人影、响起一段熟悉的旋律时,他忍不住撑住椅背站了起来,跟着电视机里的人一起哼唱。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一瞬间,七十年光阴遑遑而过,顺着歌声,潘伯华再一次踏入抗美援朝的那段峥嵘光阴。

志愿军行军路上战士们常常唱这首歌,潘伯华也不例外。歌词简短有力,雄浑激昂,总能唱出战士们的心声。歌声在野外响起、在雨中响起、在坑道中、防空洞中响起,和风声、雨声、炮弹爆破声响成一片……

大雨倾盆,无处避雨时,他和战友们把雨布一头用绳子系在额前,一边听大颗雨珠打在耳边的声音,一边在泥泞中跋涉唱歌;背着60、70斤的东西,一日行五六十里路,脚步沉重难以为继时,他们唱这首歌;刚经过惊险的时刻,安静下来时,他们也唱这首歌。短短44个字,能带来无尽的勇气和动力。

潘伯华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31师91团,是第二批抗美援朝的战士,彼时抗战条件已经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后勤有了更有力的保障。但抗美援朝的战争是在一个立体战场,除却面对横向的敌人打击,还要提防空中随时落下的炮火,因此,每一位战士依然是随时命悬一线。

在进入朝鲜之前,潘伯华在国内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军事理论,在赴朝鲜之后做了青年部的工作。一次,他带着一队人做青年工作,要穿过一片竹林。潘伯华脚程快,刚从竹林区域离开,炮火从天而降,一整片林子哗然倒下,陷入冲天火光,但凡他走慢一点,生死遑论。

在战场上,受伤在所难免,战士们为了防止在头部受伤后不方便医治,都定期剃头发。大家都是光头或者短寸。潘伯华参加上甘岭战役时,头发长了,在屋里理发之际,一块炮弹碎片从远处横飞而来,穿过屋外遮挡物,深深插在潘伯华面前的木桌上,潘伯华再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战士们最欢迎的便是慰问团的到来。慰问团的成员带来水缸、钢笔、本子,也带来鸡蛋、面粉、牛肉罐头、烟、糖,也正是看到慰问团代表祖国人民送来的关心、听闻到祖国人民正在后方同心协力支援前方战事,大家纷纷捐飞机、大炮等物资,让潘伯华等一众战士们明白,祖国、祖国人民,是自始至终和前线的战士们站在一起的,“祖国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于是,战斗再难、再险,心有依仗、有寄托,都只顾“向前!向前!向前!”。

潘伯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张全家福。上级问起时,他也就这么说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不久后,他真的收到了这样一张全家福。上面是家人的盈盈笑脸,在抗战的任何时候,翻出这张照片,都能带来无尽动力。

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捷克送给了朝鲜一批皮鞋,而朝鲜把其中很大一部分分出来,送给了潘伯华等志愿军。皮鞋是褐色,很好穿,潘伯华回了国,一穿就是许多年。

歌声停止,故事未停,那些历史值得被我们每个人铭记,传承为一座不朽的丰碑。

蒲元春:参军的决心,是国家给的底气

斜坡上缓缓走下了一位老者,他身着灰色的棉麻服,头发已是花白,手中紧攥着一个袋子,看上去一切都那样平凡且普通,可不知在哪一个瞬间,我们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猛然击中了。那是他眼里炙热的目光和胸前整齐的勋章。

老人慢慢走近,眼泛灼灼光芒,将袋里的旧物一件一件小心拿出,用花布包裹的肩章、干净的旧军帽、被红绳捆好的腰带……老人瞬间打开了话匣子,就像是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回忆,故事由此展开……

1958年1月,朝鲜已停战四年多,可战后重建工作仍在继续。彼时,志愿军来到四川南充招兵,年仅16岁的蒲元春就此踏上了行军路程。没有犹豫,也没有过多言语,蒲元春就这样应召入伍了,仅因他坚信,家人也坚信,“年龄到了,就该参军!”

16岁的蒲元春心里清楚,这份坚定的决心,是国家给的底气。

“美国兵一定会被我们打败的!”如今近80岁的蒲元春老先生眼里透着坚毅,斩钉截铁地说道。

时值大年初一,刚到朝鲜,一下火车,迎接他的便是漫天的大雪,被寒冷席卷之时,他得到了入伍后的第一顶军棉帽。

“当时是大冬天非常冷,可我们一去就有了帽子、棉被、炕床,这都是国家给的保障。”这顶军帽被他珍藏至今。

此后,他被分配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130师独立卫生营——成为了一名军医。

白天学习专业的医学知识,晚上被安排轮流站岗放哨。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和语言,孤独和恐惧感成天成夜地裹挟着这个不满二十岁的小伙儿,可战胜恐惧的,仍旧是国家给信心和心安。

令他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经历晚上站岗放哨。周围一片漆黑,没有灯火,也没有人家,蒲元春孤零零一个人站在岗前,紧攥着手中唯一的一把枪,没有同伴可以相互依靠,稍不留意就可能会被敌军摸哨,所以,他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目视前方。唯一支撑他挺过这个夜晚的,是对祖国的信念。

“必须挺过来,我绝不能让敌军有机可乘。”

1958年10月,在被授予军衔之后,蒲元春成为了最后一批驻扎朝鲜回国的志愿军,火车行至丹东停下,当地的丹东人民为他们举行了一个盛大的联欢会。众人齐聚,跳舞、欢呼、歌唱……就是在这里,蒲元春将自己一直以来随身携带的钢笔赠送给了一位丹东人民。

“是赠送给了谁呢?”

“不知道。”

“那么现在这个人又在哪里呢?”

“不知道。”

不重要了,看着一张张属于祖国人民的面孔,蒲元春深感,丢失已久的归属感终于回来了。

此后,蒲元春经历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后又去了重庆医科大学。1983年,时至不惑之年的他辗转来到了西南政法大学校医处工作。于此,蒲元春扎根数十载,此后再未离开。二十多年来,他低调行医,陪伴了一届又一届的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可无人知晓,六十二年前,他也曾是抗美援朝志愿军中的一员。

“我们现在什么都有了,军舰、大炮、原子弹,看到现在的祖国越来越强大,我很骄傲!”年近80岁的蒲元春眼中的坚定一如少时。

 西政师生纷纷向西政革命老战士致敬

值此抗美援朝70周年和重阳佳节之际,西政师生纷纷向西政革命老战士致敬。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卢代富教授表示,我有幸与学校健在的几位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一起演唱《英雄赞歌》,此情此景,不但使我重温了抗美援朝那段激昂人心的历史,而且让我对作为我的老师的几位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今天才发现,他们既是我尊敬的师长,也是功勋卓著的抗美援朝英雄;他们低调行事的风格令我肃然起敬。

国家级教学名师龙大轩教授说道:“在这特殊日子,能和抗美援朝的英雄站在一起合唱《志愿军军歌》和《英雄赞歌》,仿佛回到了那个血与火的时代 ,不由得热血澎湃 ,深深感受到正是这些英雄儿女,用生命与健康为新中国赢得了和平与安宁 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筑牢基础。”

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简敏教授向他们致以敬意:和英雄们一起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英雄赞歌》,在校园里一起聆听70年前历史的回响。“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他们每一个英雄都是我小时候就敬佩的最可爱的人。这种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不畏艰难困苦,奋不顾身,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英雄不朽,他们是指引后辈的丰碑,我们当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西政干部张旭表示,看到昔日志愿军老战士虽已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虽已步履蹒跚,但豪情壮志依旧。当同老人们共同唱起《志愿军军歌》时,眼前似乎浮现老人们当年雄赳赳气昂昂在鸭绿江边高唱“抗美援朝打倒美帝野心狼”的情景。谁的青春伴着战火纷飞?谁的热血飞溅在大地?是他们,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今天,我坐在三位老兵身后,看着他们的背影,想着他们身上可能发生过的故事,想着他们是怎样思考、生活的。在那一刻,我尝试着进入他们的角色,我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更真诚与炽热的力量,在影音文字中难以获得的力量。“爱国”“忠诚”“牺牲”“国际”……在那一刻,我为抗美援朝的精神真真切切地感染着。”西政学生傅子洛说道。

 

关键词: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