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话: 0851-85989737
传 真: 0851-85989737
E-mail:364545645@qq.com
电 话: 0851-85989737
传 真: 0851-85989737
E-mail:364545645@qq.com
地 址:中国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金融街1号楼3108-3110号
中国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C区16栋三单元2409号
新闻中心
人力资源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9 贵州文祥天廷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黔ICP备19001280号-1
联系我们
服务咨询热线 :0851-85989737
扫一扫访问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
核心业务
新闻中心
【求是网】我们为什么要策划《典籍里的中国》
牛年新春,《典籍里的中国》甫一开播,就创下同类型题材的收视新高。新媒体传播后,节目还变身“网红”,带旺一波“典籍热”。
这,其实在我们的意料之中。马克思在评价希腊艺术和史诗时说过,希腊艺术和史诗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上有迢迢河汉,下有滔滔江水”。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奥秘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而典籍,正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永远给中华儿女以精神滋养、提醒我们不断进行精神反刍的范本。
所以,节目火起来,我们高兴;典籍“活”起来,我们更自豪。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谁都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上下五千年而文脉不绝,根本在于一代代华夏子孙典籍为媒、薪火相传、接续前行。在我们的古汉语词典里,韦编三绝、汗牛充栋、洛阳纸贵……中国古人往往用赞美、敬佩的词语,称颂典籍的魅力和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这些经典的无形内核便是中国精神,有形载体就是中华典籍。
记得一年前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一次编务会议上,大家讨论精品选题时,我提出了一个久蕴于心的建议:能不能打造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栏目,比如《典籍里的中国》?当时大家都认为是可行的。我提出这个建议,不仅仅出于一名文科毕业生的个人喜好。我忘不了30多年前刚进大学时的那一幕:中文系老师与新生见面,研究古典文献的老先生们大多步履蹒跚,其中一位还是用椅子抬进来的。后来我和同学到一位老先生家里拜访,刚惊叹于琳琅满墙的各种线装典籍,不料老先生感慨道:他的身后,孩子们会把这些书卖到废品回收站的。老先生痛心于子女未能传承其业。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老先生的痛,让人警醒。如果典籍高悬在象牙塔,尘封在藏书馆,即便散落在教科书中,却没有人自觉赓续文脉香火,那不是随着岁月流逝而丢掉根和魂吗?
决不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洞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关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判断、新的概括和新的定义,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党中央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举措,在全社会点燃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
图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之《尚书》的宣传海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典籍里的中国》是我们探索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但绝不是唯一的一次。与古圣先贤对话,跨越时空交流,让我们不断以创新传播中华文化经典,致敬我们的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