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话: 0851-85989737
传 真: 0851-85989737
E-mail:364545645@qq.com
电 话: 0851-85989737
传 真: 0851-85989737
E-mail:364545645@qq.com
地 址:中国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金融街1号楼3108-3110号
中国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C区16栋三单元2409号
新闻中心
人力资源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9 贵州文祥天廷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黔ICP备19001280号-1
联系我们
服务咨询热线 :0851-85989737
扫一扫访问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
核心业务
新闻中心
【喀喇昆仑卫士】今天,让我们一起缅怀敬爱的领袖毛主席!
今天是12月26日
毛主席诞辰129周年纪念日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

和中国许多家庭重视教育一样,自毛泽东9岁开始,他的父亲便送他去私塾读书。可他父亲最大的期望,还是要毛泽东安心务农、精于持家,因此,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毛泽东便开始白天在田里帮助父亲干活,晚上替父亲记账。
当时,毛泽东和同学们对这件事议论多日,据毛泽东后来回忆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从对国家危亡的忧虑,再到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毛泽东更加渴望走出小小的韶山冲,去了解外面更加广袤的世界。
▲1919年,毛泽东(右一)同父亲毛顺生(左二)、伯父(左三)、弟弟毛泽覃(左一)在长沙合影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1913年春,20岁的毛泽东考入五年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毛泽东。来源:新华社
当毛泽东进入一师时,中国正处于令人难熬和困惑的沉闷岁月。1915年5月,袁世凯政府承认耻辱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
▲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在长沙周南女校合影毛泽东在后排左四
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这时,与毛泽东过从甚密的一位同学因病去世。5月23日,学友会为他举行追悼会,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蒨,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
这首五言古风,同《明耻篇》封面题词一起,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对民族危艰的沉重忧虑,和以雪耻救亡为己任的学子抱负。
▲1920年1月18日 毛泽东(左四)同进步团体辅社成员 在北京陶然亭合影
“有益于国与群”
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为自己规定的读书目的是什么呢?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诸如将来要当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等。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
1915年9月,在给好友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这之前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说:“齑其躬(即便自己粉身碎骨)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
1918年6月,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呼唤他的是一片更加广阔的新天地。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学子踏上北上之路,开启了他的“北漂”生活。
▲北京鼓楼豆腐池胡同15号(现为9号)“板仓杨寓”是毛泽东北京第一个住处
当时,在来京的一群湖南青年中,毛泽东是最穷的一个:
“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我是向朋友们借了钱来首都的,来了以后,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
于是,在恩师杨昌济的推荐下,他来到北京大学,做起了图书馆助理员,负责新到报刊和阅览人姓名的登记工作。
▲北大红楼图书馆旧照
正是在这个图书馆里,毛泽东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领路人,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并在他的影响下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李大钊及他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后来,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毛泽东曾很动情地说:“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
1919年4月,毛泽东因母亲病重回到了湖南,毛泽东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就这样结束了。
“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等的信中,明确指出,“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
▲20世纪初,一群有志青年漂洋过海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展革命活动,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和领导者。图为1920年7月,蔡和森、向警予等旅法青年在蒙塔日杜吉公园召开留法学生会议的资料照片。来源:新华社
蔡和森给毛泽东回信,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1921年1月,毛泽东复信说,“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毛泽东给蔡和森的回复,态度鲜明地表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在表明这种态度时,毛泽东刚过完27岁的生日。
“其作始也简,
其将毕也必巨”
1921年6月,毛泽东接到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通知。6月29日,他和何叔衡一道在长沙小西门码头,乘着暮色,登上开往上海的小火轮。
这是一次年轻人的会议。最年长的何叔衡不过45岁,最年轻的刘仁静只有19岁。与会者平均年龄28岁,正巧是毛泽东的年龄。
以后改变整个中国面貌的中国共产党,最初就是由这样一些年轻人成立起来的。
▲中共一大会址 来源:新华社 刘颖摄
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的报告中谈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情况:
“一九二一年,我们党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当时对马克思主义有多少,世界上的事如何办,也还不甚了了。所谓代表,哪有同志们现在这样高明,懂得这样,懂得那样。什么经济、文化、党务、整风等等,一样也不晓得。当时我就是这样,其他人也差不多。”“我们中国《庄子》上有句话说:‘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我们那时候就是自己搞的,知道的事也并不多,可谓年幼无知,不知世事。但是这以后二十四年就不得了,翻天覆地!”
“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立志高远,胸怀天下,毅然投身于救国救民、民族独立解放的使命担当中,他的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成为了历代青年的楷模。
敢教日月换新天”
共同为中华民族建立的伟大历史功勋
总是让人怀念
您是这样一个人——
一辈子不贪钱
一辈子节俭度日
一辈子让敌人闻风丧胆
一辈子手不释卷
您是这样一个人——
一生信念坚定
一生踏实务实
一生坦荡无私
一生清正廉洁
一生文韬武略
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进!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敬爱的毛主席
看,万山红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