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话: 0851-85989737
传 真: 0851-85989737
E-mail:364545645@qq.com
电 话: 0851-85989737
传 真: 0851-85989737
E-mail:364545645@qq.com
地 址:中国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金融街1号楼3108-3110号
中国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花果园C区16栋三单元2409号
新闻中心
人力资源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9 贵州文祥天廷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黔ICP备19001280号-1
联系我们
服务咨询热线 :0851-85989737
扫一扫访问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
核心业务
新闻中心
【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我在中央党校的另类学习
楹联:南湖泛舟辟地开天谋大业,掠燕求是承前启后展宏图
楹联:朗月照人如鉴临水,时雨润物自叶流根
楹联: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中央党校是我们党培训和轮训高中级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也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精神气质高雅的神圣殿堂。中央党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江西的中央苏区,90年历经风雨沧桑,一路走来,红色基因纯净。特别是老校长毛泽东为中央党校确立“实事求是”的校训,铭刻在一代又一代党校学员的脑海中并生根发芽,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中央党校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同时,大力优化校园环境,形成了具有党校特色的浓郁文化氛围。在紧张的学习之暇,我常常漫步在环境清幽、风光旖旎的校园里,一边游览那些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优美景致和典雅古朴的亭台楼阁,一边欣赏那些得到精心呵护的参天古树,或者应季次第绽开的各色花卉,或湖光山色、竹林小径、石上溪流……从中领悟到中央党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收获陶冶性情、寓教于乐的功效。
楹联文化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堪称中央党校校园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别具特色的奇葩。在校园内,环掠燕湖及至周边,散布着鉴水平云、罔极阁、敷山亭、敞轩、秋观楼、听雨轩、留筠馆、正蒙斋等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这些建筑的门柱、檐柱、抱柱、门屏上等汇集了楹联、匾额等诸多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而当中的楹联非常引人注目。
众所周知,对联是我国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对联有雅俗之分,而楹联则是可以挂出来欣赏的对联,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作者充分运用自己的学识,抒发独特情感而创作的作品。楹联是对联中的极品,优秀楹联属于艺术范畴,往往具有高雅的文化气质。楹联的创作过程跟古体诗词的创作相仿,更注重美学意义与内涵。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了解到,悬挂于中央党校校园各种亭阁或仿古建筑的楹联大概有近30副,都是由中央党校邀请国内著名的书法家亲笔书写。楹联的来源或出处有二:一部分是书法家的原创作品;大多数是从古今的经典名联中精心甄选的,或出自历代大师的手笔,或来源于集句、集字或摘句联,但果敢借鉴却不简单模仿,大胆吸收却不照搬套用。也就是说,选用的这些经典楹联,内容与形式既考虑了党校与其他院校在定位上的不同,也考虑到与其相依托的亭台楼阁的建筑风格及周边环境的协调与和谐。特别是将合适的经典楹联安置于合适的位置与载体,既彰显了继承,又突出了个性,让人感觉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妙趣横生。
从内容上来看,中央党校的楹联大都是对仗工稳,文字凝练,含义深厚,富有哲理,积极向上,正能量弥足的上乘之作:有的直陈胸臆,抒发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有的月明风清,表现对泰然淡泊、超乎物外的安静生活的向往;有的机敏睿智,妙语连珠,足见作者的横溢才华、独具匠心;有的纵横捭阖,驰骋古今,坦露出撰写者壮心不已、气贯长虹的豪迈与激情;还有的浅吟低唱,轻歌缓曲,流露出马蹄声碎、戎马倥偬之后的恬静、悠闲……总之,这些楹联风格各异,特色鲜明,赏心悦目,耐人寻味,催人上进,让人流连忘返。
我为校园内这些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楹联所吸引,并对其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我不太熟悉的楹联,我有某种想一探究竟与寻根问底的冲动。比如,这些楹联的出处是哪,有什么背景、有什么含义?等等。受好奇心驱使,我开始查阅相关书籍并利用网络进行搜索。没想到这样一来,便一发而不可收,我尝试对几副原本认为很难理解的楹联进行解读和诠释,并将稿件发给《学习时报》选用。
没想到稿件发出后,很快在《学习时报》刊出,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与鞭策。直到在党校3个月的进修结束,我已在《学习时报》发出四期解读文章,共解读了九副楹联。这些解读除受到学员们欢迎外,也被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半月谈网、江苏大讲堂等网站转载。
事实上,这些楹联来源不一,出典甚多,蕴含深邃,解读不仅仅是解释、解说,还要推陈出新,守正创新,赋予其现实意义,为此,我利用课余或业余时间,查阅并参考了大量有关的资料、文献或书籍,或寻找,或论证,或推断,或顺藤摸瓜,力求严谨、科学、可靠。解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让我在党校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从中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与无穷魅力,也让我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有了更切实、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切实增强了文化自信。
毕业离校后,在中央党校有关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我又继续进行了研究和解读。由于分布在中央党校校园内的楹联很多,品类不同来源不一,书写的字体也不同,而我不过是个楹联的爱好者,解读起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面对种种困难,党校的专家和老师们给予了很多鼓励:有的部门领导送给我整套党校沿革与发展历程的书籍,有些专家寄来了权威的资料,一些老教授亲自打电话给予指导……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些解读文章陆续在《学习时报》摘要刊出。之后,我又将这些解读的资料进行进一步整理、加工、补充、修改与完善,最终在2016年9月起名《中央党校楹联浅释》结集出版。
说实在话,《中央党校楹联浅释》出版之后,我的心里很紧张,既感到兴奋,又感到惶恐。兴奋的是,有了这本小册子,广大的读者们,包括到中央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随手翻一翻,可以从中了解到党校浓郁的文化氛围与精神气质,感受到校园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魅力,并从中获得某种思想启迪和艺术享受。惶恐的是,自己尽管对楹联这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情有独钟,但并非这方面的方家,加之楹联涉及知识很广,担心解读中存在不足或纰漏。
让我感动且难忘的是,我不过是为数众多的中央党校学员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因喜欢党校的楹联并且作了一些解读,却得到了中央党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当时的校领导审定与修改了其中的部分文章,并为小册子作序。党校办公厅、教务部也给予多方的帮助,使我倍感温暖。学习时报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的有关领导、专家与编辑为小册子的编辑、加工、出版付出了辛苦劳动。还有我在党校学习时的组织员、同学们,正是因为他们的鼓励、鞭策与督促,使我坚定了勇气与信心,坚持把楹联解读完。从而在我有关中央党校的美好记忆里,不仅有大师们在课堂里的指点迷津,让人肃然起敬;也有氤氲的校园文化,让人沉浸其间,其乐陶然。